当前位置:主页 > 热门 >

“链”思维!重庆怎样让好粮卖出好价

时间:2022-03-25 19:25 | 栏目:热门 | 点击:

涪陵区龙潭镇富硒稻基地金灿灿的稻田里,4台联合收割机在作业。(资料图片)通讯员 何乾健 摄/视觉重庆

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“手中有粮、心中不慌”在任何时候都是硬道理。

重庆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,保持应有的粮食自给率,既关系到3000多万重庆人的“饭碗”,也关系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计。

然而,对重庆而言,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达九成左右,种粮收益一直不高。如何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?

两江观察从采访调研中发现,重庆正在探索一条切合市情的路径:“借脑”工业中常用的“链”思维,对粮食产业全链条提档升级,让好粮卖出好价钱,从而提升粮食产业“含金量”。

种源更“优”

良种—好粮—好价,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——有了良种才能种出好粮,种出好粮还需要强大的品牌才能卖出好价。种粮有更好的经济效益,才有人愿意投身其间……这就是“链”思维。

按照“链”思维,我们首先要抓好种子这个源头。

种子被称为农业的“芯片”,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最基础的支撑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报告,目前国际粮食总产增长只有两成是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,八成要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。而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,60%—80%来自于种子的改良进步。

《重庆现代种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(2021-2025年)》提出,要聚焦农作物、水产、畜禽、农业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优势特色物种,力争把重庆打造成西部种业高地。这,是做好重庆种业振兴行动的“顶层设计”。

近年来,重庆成功培育农作物品种超过200个,耐热优质杂交水稻、优质糯玉米等良种覆盖率达96.5%,为全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重要贡献。

但同时,我市也存在种业企业竞争能力不强、种业基地供种能力较弱、种质资源仍在持续消亡等短板。对此,我市大力实施“种业振兴行动”,努力打好种业“翻身仗”。

以水稻为例。去年重庆推广优质稻品种237个,优质化率达到64.6%,其中由市农科院选育的“神农优228”曾在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获过金奖,是西部地区唯一进入10强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。未来,重庆将力争把水稻品种优质率提升到75%,并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种植效益。在优化品种结构方面,将加快推广口感、外观、抗性、产量等综合性状优良食味水稻品种,同时定向发展一批专用籼糯、香稻、红稻、米粉专用稻等特色水稻品种,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。

3月10日,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了35个优质粮食作物主导品种,涉及杂交水稻、杂交玉米两大类。这些主导品种不仅具有产量高、抗病性强等特点,还能很好适应重庆不同地域和地形地貌的生长环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重庆在实施“种业振兴行动”过程中,特别注重基础性研究。其中最为人关注的,是位于西部(重庆)科学城的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。

这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于今年1月启动运行,其目标为“真正建成全国乃至全球种质创制大平台”,核心战略任务是研发种质创制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,攻关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,为满足未来产业的多样化需求提供现代化和高水平的品种,努力建成国际领先的种质创新中心,切实把“种子安全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。

生产更“精”

有了好的种子,下一步的关键就在于怎么种。就重庆的客观条件而言,唯有在“精”字上做文章。

根据我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,重庆耕地面积约为2800万亩,人均耕地面积仅0.8亩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人多地少矛盾突出。为此,重庆应立足现有条件、着力提档升级,在藏粮于“技”上花大力气、下“绣花功”。

首先是建设高标准农田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,是弥补耕地数量不足的重要措施。重庆深入实施“千年良田”工程,截至去年底,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8万亩,今年还将新建226万亩。据市农业农村委测算,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农业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,综合机械化率可以提升30%左右,基本上能够达到宜机宜耕、能排能灌、高产稳产、旱涝保收目标。

比如,永川针对“馒头山、巴掌田、鸡窝地”的地形地貌,综合运用“水平条田化、地块缓坡化、坡地梯台式、地块自连互通改造”4种模式,积极推动耕地“小变大”“短并长”“陡变平”“弯变直”,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8.62万亩,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。

其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。没有农业机械化,就没有农村农业现代化。近年来,重庆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过程中,以提高水稻、玉米、马铃薯、红薯、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,围绕耕整地、种植、收获、植保、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,积极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,效果明显。

例如,大足在农业生产中坚持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综合治理,灌溉排水设施和农业机械耕作道路全面得到提升,解决了农机到田间“最后一米”问题,从田地翻耕到水稻播种、收获再到秸秆回填,从谷粒抽入货车送到加工厂烘干到入库,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,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,还保证了粮食质量过硬。

其三是创新生产模式。重庆立足地区气候条件,积极推广复合种养,通过稻油轮作、稻经轮作、稻禽协同、稻鱼共生等“水稻 ”“玉米 ”高效种植模式,大力推广间种、套种、轮作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值,有效激发了农民种粮增收的积极性。

此外,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以跨界融合的方式让三产联动,形成全产业链品牌效应,也是实现好粮卖出好价的重要路径。比如,酉阳花田乡依托“花田贡米”这个“拳头产品”,推广水稻 麻旺鸭种养模式,建设年精深加工2万吨优质大米的加工生产线,“花田贡米”供不应求。同时,引进花田有机鸭农产品加工企业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,让传统农耕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,也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益。

品牌更“响”

好酒也怕巷子深。相较于工业产品,粮食品牌的打造往往更容易被忽略。

重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,让农产品卖得出、卖得远、卖得好。为此,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加强品种、品质、品牌建设,推广“巴味渝珍”等区域公用品牌。

去年12月,重庆举办第二届“三峡杯重庆十大好吃大米”评选活动,“夔门红土米”“三星香米”“白土高山稻鱼米”等10个好米品牌上榜,声名远扬。

可喜的是,重庆不少区县也在积极探索塑造粮食品牌。比如,奉节着力打造的“夔门红土米”等系列品牌,捧回了农业农村部“优质大米奖”、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“优质产品奖”等大奖,名气大涨,每公斤最高售价达到了50元,实现了“好米”变“名米”,“名米”卖“好价”。

又如永川、南川、綦江等区县立足本地资源特色,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稻、富硒水稻、特种(黑、红)稻等特色水稻,收益是种植普通优质稻的3倍。江津的硒浦有机富硒大米,种植于海拔1000米的四面山富硒高山地带,生产基地获评为“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生产示范基地”,成为响当当的区域农产品品牌。

在把好粮送上老百姓餐桌的环节,同样有不少“含金量”十足的地方可以做文章。如培育稻米加工企业,通过对农产品初加工、深度加工制作,通过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、做响品牌,延长产业链,也能促成效益的更大化。

大足、奉节、彭水等区县积极培育稻米加工企业,重点打造现代优质稻米生产基地,培育无公害稻米、绿色稻米、有机稻米产品品牌,迄今“足丰香米”“足丰软米”“渝香米”“香山米”等已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;“邮桥香米”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和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加持;“南川米”“金佛山贡米”“大观米”“苗妹香香”等优质地产稻米品牌享誉市内外。此外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结合精品加工和小包装出售,也能带来增值效应进一步凸显。

永川区金龙镇利用宜机化土地整治成果,建设万亩粮油种植基地,全镇现有种粮大户10个。镇里引导种粮大户抱团发展,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路子,帮助大户建设优质大米加工厂,使种粮效益得到明显提升。

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志章建议,要支持各区县大力发展本土化、特色化、适度规模化的种养业,深化精深加工,提升品牌价值,使更多高品质的绿色产品进入千家万户。

“链”思维的核心在于融合、在于一体化。就农业而言,重庆要不断整合粮食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要素,让种源更“优”、生产更“精”、品牌更“亮”,把“田头”与“市场”有机有效连接,从而让农民种出更好的粮食,让粮食卖出更好的价钱。

这一路径,重庆已尝到“甜头”,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优化。

(两江观察)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