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独闻 >

重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凝

时间:2022-03-13 18:52 | 栏目:独闻 | 点击:

  中新网重庆新闻3月4日电 题:重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

  作者 刘相琳

重庆两江新区(自贸试验区)政务大厅正式投用。邹乐 摄

  营商环境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、全局性、先导性工程。营商环境建设得好不好,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,关系到本地区产业集聚能力和企业发展活力。

  重庆一直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重要工作来抓,紧紧扭住改革和开放这两个“牛鼻子”,坚定不移深化改革、简政放权,一以贯之放宽政策、放开限制,持之以恒深挖潜力、减负降本,全面优化市场环境、法治环境、开放环境,努力成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。

  优质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

两江新政务大厅。 冉雨琳摄

 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代表城市。一流营商环境所释放的“万有引力”,让广大企业家、创业者和投资者近悦远来,使重庆成为吸引人、留住人、成就人的干事创业热土,聚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。

  近日,创业者廖厚红在重庆两江新区(自贸试验区)政务大厅“跨省通办”窗口顺利领取了住所在成都天府新区的营业执照;在自助办税区域,办事民众花了5分钟左右就在线上完成了业务办理……如今,在两江新区(自贸试验区)政务大厅,办理业务不再受区域、部门等限制,办事流程更加地流畅、便捷。

  两江新区政务中心主任林代梅介绍,两江新区(自贸试验区)政务大厅的“跨省通办”窗口可为210项“川渝通办”事项和148项“西南五省通办”事项提供咨询、指导、帮办、代办服务,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“多地跑”“折返跑”等难题。

  营商环境就像一根扁担,一头挑着企业的“冷暖”,一头挑着经济的“兴衰”,既关系着企业的发展,也影响着城市的未来。两江新区(自贸试验区)政务大厅是重庆近年来聚焦企业民众反映突出的“堵点”“痛点”“难点”问题,强力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的一个缩影。

  过去一年,重庆与四川开展协同立法,出台《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强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。重庆市委、市政府印发《关于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》,重庆市政府印发《2021年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》等政策文件,累计提出300余项具体改革任务。

  为了激发市场活力,重庆打出了“组合拳”。在畅通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方面,重庆升级开办企业“一网通”平台3.0版,上线“E企办”小程序,开办企业可“掌上办”,实现“一个终端全办结、一个平台全覆盖、一份电子证照全应用”。开办企业推行“一网一窗一次一日”改革,网上办理率达97.8%,平均耗时压减至1天内。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全面推行,10.38万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顺利退出市场。

  在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方面,重庆出台金融业“24条”、银行保险业“19条”、小贷行业“9条”等金融支持政策。开展全国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,累计办理各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40562笔。并相继推出“网贷通”“速微贷”“好企贷”等数十种特色产品。增加金融有效供给,重庆各项贷款余额4.6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41%,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由19.3天压减至4.8天,水电气报装不再向用户收取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任何费用。2021年,重庆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7.9万户,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4.5%、25.3%,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升温。

  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让法治保障持续改善

  近年来,重庆以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,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,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,持续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建设更加稳定、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。

  2021年12月14日,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全市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工作。发布会透露,2019年以来,重庆共立案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245件,案值4.26亿元,罚没金额3137.52万元。发布会上,披露了2021年重庆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的一大进展――查处了重庆瑜珏缘商贸有限公司商业贿赂案等典型案件。重拳反垄断,折射出重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。

  过去一年,重庆建立事前信用承诺、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、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,51个市级部门对守信激励对象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累计实施信用奖惩53万次。对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,制定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,对14类87种轻微违法行为,在市场主体及时改正的情况下不予行政处罚,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,优化营商环境。深化川渝两地知识产权合作,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。

  2021年7月1日,《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正式施行,其中明确,市、区县(自治县)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实行扶持政策,支持创业创新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。

  与此同时,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,重庆印发《2021年重庆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施方案》,并成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,形成“全域管辖、三审合一、三级联动”的审判体系。还与四川省签署《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》,跨区域开展联合执法、应急联动,全面加强川渝两地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。

  法治离不开创新探索。2021年,重庆在全国首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,进一步引导法院规范审判执行权力运行,提升办案和管理质效。并实行“网上无纸化立案”,实行审限届满提前预警,规范延长审限批准流程,减少开庭次数。2021年,商事案件简易程序平均开庭1.16次,普通程序平均开庭1.39次,50%以上案件开庭次数未超过2次。

  2019年12月,重庆成立破产法庭。截至2021年底,该法庭累计清理债务829.11亿元,盘活企业资产约400亿元。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175天,同比缩短218天。收回债务时间被评为全国最佳。

 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,正不断增强重庆发展的吸引力、创造力、竞争力,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发展。

  透明便利的开放环境让开放水平稳步提升

数字经济产业园全景图 张坤琨摄

  2021年下半年,康宁公司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协议,在两江水土新城投资新建大猩猩玻璃项目,这是康宁公司大猩猩玻璃项目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布局;日立ABB电网有限公司将在两江新区建设世界级变压器制造基地;圣戈班科顺高新材料项目正式落户两江新区……越来越多外企看中了重庆良好的营商环境,这离不开重庆投资软、硬环境的持续优化。

  国际化,是优化营商环境的“核心词”之一。加大对外开放力度,重庆从未止步。

  国际化,是衡量营商环境水平的“硬指标”之一。为提升开放水平,重庆持续发力。

  过去一年,重庆积极对接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》(CPTPP)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开展陆上贸易规则、数字贸易规则等新兴领域的探索,更好地发挥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作用。

  港口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持续提速。2021年全年,中欧班列(成渝)开行超过4800列,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0%,运输超40万标箱,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;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辐射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个港口,服务品类超640个。万州、永川综合保税区获批,累计拥有4个国家战略性平台,7个国家级经开区、高新区,6个综合保税区,全市开放平台布局更加完善。

  外资外贸发展势头更足。重庆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,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,并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,开通出口转内销产品快捷认证通道,促进内外贸产品“同线同标同质”,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。服务方面,创建外商投资企业智慧服务云平台,组建市级“行政服务管家”队伍。2021年,重庆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51家,同比增长22.3%;实际利用外资106.7亿美元,同比增长3.8%,其中外商直接投资(FDI)22.4亿美元,同比增长6.4%。

  与此同时,重庆还创建外商投资企业智慧服务云平台,建立外商投资市场主体线上投诉专用通道和线上数据库,为其提供“一键即达”线上服务,实现与“互联网 政府督查”连接,处理投诉协调案件141件次。建立长效服务机制,举办出入境便利化、劳动税务金融等政策宣讲会和外资银企对接活动,提高金融等政策支持外资的精准性和直达性,推动银行为外资企业开展融资超1000亿元。加大外商投资政策支持,加强对各地稳外资工作的指导,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,推动外资政策和外资工具直达企业。

  跨境贸易便利化程度更高。重庆创新国际物流配套服务机制,推广多式联运“一单制”、铁路运单物权化、贸易融资结算等规则试点,累计签发多式联运提单近2000票。同时优化水运物流组织模式,稳定高效开行“沪渝直达快线”,累计开行2000余艘次,有效提升水运物流时效40%,准点率提高50%。重庆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累计业务量超过9700万票,报关单量保持中西部第一,取得全国首票报关等9项“全国第一”。近三年重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比分别稳定在65%、85%以上。

  力争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全球前列

重庆悦来会展城。张锦辉 摄

  2021年10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》,明确在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杭州、广州、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。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代表,既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抢抓政策试点的重大机遇,也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、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任务。

  为持续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,重庆在出台《关于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》等系列文件的基础上,制定了《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》,共推出100项改革事项,推动重庆营商环境更上新台阶。

 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坚平称,《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,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、全过程公正监管、全周期提升服务,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,围绕10个方面推出一批精准务实、针对性强、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,直接回应市场主体期盼、直接服务产业发展、直接助力经济民生。

  据介绍,《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》将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。着力做好“两个破除”,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,促进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、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;破除招投标、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,依法保障外地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。

  同时健全更加开放透明、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。着力畅通“准入、退出、循环”,准入方面,组织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,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;退出方面,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,建立强制退出制度;循环方面,推行破产预重整制度,提高市场重组、出清的质量和效率。

  此外,还将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。着力深化“三项改革”,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,分类规范审批程序、压减审批要件、优化技术审查事项;深化社会投资项目“用地清单制”改革,在土地供应前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和现状普查;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清理审批中存在的“体外循环”“隐性审批”等行为。

  不仅如此,《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》还将更好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,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,优化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服务管理,维护公平竞争秩序,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监管,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,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。

  《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》提出,经过三至五年的创新试点,重庆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全球前列。李坚平表示,重庆将全面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把创新试点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引领,一方面不折不扣完成好国家交办的“规定动作”,另一方面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原创性、差异化探索,力争培育更多具有重庆特色的典型案例,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试点经验。(完)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